幼儿急疹需要如何诊断,怎么治疗

儿科编辑 健康领路人
38次浏览

关键词: #幼儿急疹 #幼儿

幼儿急疹可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幼儿急疹通常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高热3-5天后全身出现玫瑰色斑丘疹,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支持、抗病毒药物、皮疹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方式处理。

1、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39-40℃,持续3-5天后体温骤降,随后出现直径2-5毫米的玫瑰色斑丘疹,从躯干向四肢扩散,皮疹压之褪色,无瘙痒感。多数患儿伴随轻度腹泻、眼睑浮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需注意与风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鉴别。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血清学检测可发现人类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病毒DNA检测阳性率较高。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对于非典型病例需进行脑脊液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物理降温:

高热期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保持室温22-24℃。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防皮肤吸收中毒。每4小时监测体温,体温超过38.5℃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保证每日饮水量达100-150ml/kg,预防脱水。

4、抗病毒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出现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可考虑使用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普通病例一般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需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5、皮疹护理:

出疹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抓挠皮疹,洗澡水温控制在37-38℃。皮疹多在1-3天内自行消退,不留色素沉着。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警惕脑膜炎等并发症。

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热退24小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拒食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日常注意手卫生,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接种疫苗可预防部分病毒感染。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