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带孩子的老人,不想再回农村,并非想依赖子女,与这三点有关

人群心理编辑 医心科普
42次浏览

关键词: #三点 #带孩子

他们原本只是来帮忙带孙辈的,说好“等孩子上幼儿园就回去”。可时间一长,许多老人却悄悄改变了主意——不想走了。

有人觉得,他们是舍不得城里的便利生活,或者想依赖子女养老。但真相往往没那么简单。

真正让老人“扎根”城市的,可能不是物质条件,而是那些被忽略的心理需求。

1、被需要的感觉,比想象中更重要

在农村,许多老人过着“空巢”生活。子女偶尔打电话,话题也总是“身体怎么样”“钱够不够花”。

但进城后,他们每天接送孩子、做饭、陪玩,成了家庭运转的核心。孙辈的一句“奶奶最好”,就能让他们干劲十足。

这种价值感,是独居时很难获得的。

2、社交圈的重建,让孤独感消退

小区广场舞队伍、菜市场的熟面孔、一起遛娃的“战友”……这些新关系网,填补了老人离开老家后的空虚。

尤其当孙辈上学后,他们反而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跳跳舞、下下棋,甚至组团旅游,生活比在村里丰富得多。

3、对“落后”的恐惧,藏在细节里

不会用智能手机扫码付款?不知道儿童医院怎么挂号?这些小事都可能让老人产生挫败感。

留在城市,意味着能持续学习新事物。很多老人偷偷学用微信、刷短视频,就为了跟上子女和孙辈的节奏。

不是贪图享受,而是害怕再度“脱节”

当老人说“城里住惯了”,背后往往有未说出口的潜台词:害怕回到那个信号不好、一天见不到几个人的院子;害怕再次变成只能等电话的“留守父母”。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他们的选择——那不是依赖,而是对“活着”的渴.望。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