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常见病因是什么

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病因主要有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需求增加、铁丢失过多、慢性疾病消耗等。
长期饮食中铁含量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素食者、挑食人群或饮食结构单一者易出现铁摄入不足。动物肝脏、红肉、蛋黄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过少会导致铁储备下降。部分婴幼儿因过早停止母乳喂养且未及时添加富铁辅食,也可能出现铁缺乏。
胃肠疾病如萎缩性胃炎、乳糜泻、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会影响铁的吸收。长期服用抑酸药物会降低胃酸环境,阻碍三价铁转化为更易吸收的二价铁。茶叶、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与铁结合形成难溶性复合物,随餐饮用会抑制铁吸收。
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幼儿、青少年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妊娠期妇女血容量扩张及胎儿发育需要额外铁供应,孕中晚期每日需铁量可达常规的2-3倍。哺乳期女性通过乳汁流失的铁也需要通过饮食补充。
月经量过多的女性每月可流失大量铁元素。消化道出血是成年男性缺铁的主要原因,可能由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痔疮等引起。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者可能出现隐匿性消化道失血。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和血液透析失血易出现铁缺乏。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会改变铁代谢分布,导致血清铁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合并慢性炎症性贫血,影响铁的吸收利用。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保证膳食中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品摄入,维生素C可促进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育龄女性应注意月经期铁补充,孕妇应按时进行产检监测铁储备。出现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避免自行补铁掩盖潜在疾病。胃肠道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和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