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冲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泌尿外科编辑 医普小新
59次浏览

关键词: #膀胱

膀胱冲洗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护理操作,主要用于清除膀胱内血块、黏液或脓液,预防尿路感染或缓解排尿困难。操作流程包括评估准备、冲洗实施、观察记录等步骤,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并注意冲洗液温度、速度及患者反应。

1、评估准备

操作前需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及尿道口情况。准备无菌膀胱冲洗包、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溶液、输液架等物品。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协助取仰卧位并暴露会阴部。检查导尿管通畅性,排空膀胱内残余尿液,连接冲洗装置前用碘伏消毒导尿管接口。

2、冲洗实施

将冲洗液悬挂于输液架,液面距床面约60厘米。使用Y型管分别连接导尿管、冲洗液袋及引流袋,先关闭引流管,缓慢注入50-100毫升冲洗液后开放引流管。重复进行直至引流液澄清,单次冲洗量不超过200毫升,全过程保持管路密闭。

3、观察记录

冲洗中持续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及量,若出现血色加深、絮状物增多或患者诉腹痛需立即停止。记录冲洗液种类、总量及引流液特征,比较出入量差异。监测体温变化,警惕膀胱痉挛或感染征象。

4、温度控制

冲洗液需加温至35-37℃,过冷易诱发膀胱痉挛,过热可能损伤黏膜。冬季可采用恒温加热垫,夏季避免直接使用冷藏液体。对脊髓损伤等感觉障碍患者,需用水温计精确测量。

5、速度调节

初始冲洗速度控制在80-100滴/分钟,根据引流液浑浊度调整。血尿患者宜快速冲洗防止凝血块堵塞,前列腺术后患者应低速冲洗避免气囊移位。冲洗压力不可超过40厘米水柱。

膀胱冲洗后应指导患者多饮水促进代谢,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长期留置导尿管者需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会阴清洁。观察排尿是否灼痛或尿频,出现发热、腰痛等异常及时就诊。冲洗间隔时间根据病情决定,急性出血期可每2-4小时冲洗一次,感染控制后改为每日1-2次。操作中始终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寒冷季节注意保暖。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