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种什么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等。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自限性但可能引发慢性疼痛。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与辛德毕斯病毒同属一个血清群。病毒通过蚊虫唾液进入人体后,首先在皮肤树突状细胞中复制,随后扩散至淋巴结和血液系统。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其非结构蛋白可抑制宿主干扰素反应,导致病毒快速增殖。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雌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经8-10天增殖即可传播给新宿主。偶见母婴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病例。病毒在蚊体内可经卵传递,使蚊虫成为长期储存宿主。流行季节与蚊虫活跃期高度重合,多发生在雨季。
潜伏期2-12天后突发39℃以上高热,伴严重关节痛呈双侧对称性,常见于手腕、踝关节和指关节。发病3-5天可出现斑丘疹,先发生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约半数患者出现结膜充血,部分有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急性期持续2-3周,但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
发病4天内可通过实时荧光RT-PCR检测病毒RNA,5天后需检测血清IgM抗体。血常规可见淋巴细胞减少,部分患者转氨酶轻度升高。需与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等鉴别,关键区别在于基孔肯雅热关节痛更显著而出血倾向较轻。
治疗以对症为主,发热期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禁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关节痛顽固者可考虑羟氯喹片或物理治疗。预防核心是防蚊灭蚊,疫区需使用驱蚊酯喷雾剂,清除积水容器。目前尚无上市疫苗,实验性疫苗尚在临床试验阶段。
疫区居民应安装纱窗纱门,户外活动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液。出现持续高热伴关节痛应及时就医,确诊患者需防蚊隔离至发热消退,避免成为传染源。恢复期可进行温水浴和适度拉伸缓解关节僵硬,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有助于骨骼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