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增生性肠息肉是什么意思

肛肠科编辑 医言小筑
45次浏览

关键词: #肠息肉 #息肉

乙状结肠增生性肠息肉是指发生在乙状结肠黏膜的良性隆起性病变,属于非肿瘤性息肉,主要由黏膜过度增生形成。

1、病理特征

乙状结肠增生性肠息肉通常直径小于5毫米,表面光滑呈半球形,显微镜下可见隐窝延长、杯状细胞减少等特征。这类息肉生长缓慢,极少发生恶变,可能与局部慢性炎症刺激或细胞更新异常有关。内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表现为黏膜浅表隆起,色泽与周围组织相近。

2、形成原因

长期便秘导致的机械摩擦刺激、肠道菌群失衡引发的慢性炎症、年龄增长引起的黏膜修复异常是常见诱因。高脂低纤维饮食可能促进息肉形成,部分患者存在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的情况。遗传因素影响较小,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可能合并增生性息肉。

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间歇性左下腹隐痛、排便习惯改变或便潜血阳性。较大息肉可能引起里急后重感,极少导致肠梗阻或出血。症状缺乏特异性,需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鉴别。

4、诊断方法

结肠镜检查是金标准,可直观观察息肉形态并取活检。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能发现较大息肉,CT仿真结肠镜有助于评估全结肠情况。病理检查可明确息肉性质,需与管状腺瘤、炎性息肉等作鉴别诊断。

5、处理原则

较小息肉可在结肠镜下直接切除,常用方法包括活检钳除、电凝切除等。无症状的微小息肉可暂不处理但需定期随访。术后建议每3-5年复查肠镜,同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规律排便习惯。

发现乙状结肠增生性肠息肉后应避免过度焦虑,但需重视定期随访。日常注意保持适度运动,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排便性状改变时应及时复诊,50岁以上人群建议将结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