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引起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

肛肠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528次浏览

关键词: #症状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呕吐和果酱样血便,可能由肠蠕动紊乱、肠道器质性病变、病毒感染、饮食因素或先天性解剖异常等原因引起。

1、肠蠕动紊乱

肠蠕动节律异常可能导致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引发阵发性腹痛。腹痛表现为突发性、间歇性绞痛,患儿常哭闹不安,可能伴随屈膝缩腹动作。肠套叠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期间需禁食,必要时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肠道器质性病变

肠道息肉、肿瘤或梅克尔憩室等病变可能成为肠套叠的诱因,导致持续性呕吐。呕吐物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胆汁。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靶环征,确诊后需根据病变性质选择肠切除吻合术或腹腔镜复位术。

3、病毒感染

肠道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导致肠管套叠并出现果酱样血便。血便多发生在发病后6-12小时,粪便检查可见红细胞。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注射利巴韦林注射液控制感染,严重时行手术复位。

4、饮食因素

突然改变辅食种类或过量进食可能诱发肠蠕动异常,婴幼儿表现为腹痛与呕吐交替发作。发病12小时内可尝试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期间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喂养,逐步恢复饮食需遵循从流质到半流质的过渡原则。

5、先天性解剖异常

肠旋转不良或肠系膜过长等先天因素可能增加肠套叠概率,典型症状为腹部腊肠样包块。腹部CT检查可见同心圆征象,新生儿期发现需行Ladd手术矫正,术后需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

肠套叠多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家长发现孩子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或血便时应立即就医。日常喂养需注意辅食添加循序渐进,避免腹部受凉,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可提前接种疫苗。恢复期饮食宜选择易消化的米汤、蒸苹果等食物,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肠道恢复情况。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