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需采取切断传播途径、增强免疫力、避免诱因等综合措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由肠道病毒或柯萨奇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表现为眼红、畏光、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避免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或使用过的物品,如毛巾、枕巾等。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品传播,公共场所如游泳池、浴室需加强消毒。接触眼周前后需用流动水与肥皂洗手至少20秒,医用酒精洗手液可辅助消毒。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煮沸消毒或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
保证每日摄入足量维生素A、维生素C及优质蛋白,如胡萝卜、西蓝花、鸡蛋等。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易感季节可遵医嘱使用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脾氨肽冻干粉等免疫调节剂。
减少紫外线暴露,户外活动时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避免用手揉眼,隐形眼镜佩戴者需严格清洁护理镜片。粉尘、化学气体等环境刺激可能损伤结膜屏障功能,职业暴露者应使用防护目镜。
患者发病后需隔离7-10天,单独使用洗漱用品。学校或集体单位出现病例时,需对密切接触者观察1周。托幼机构患儿应暂停入园,直至症状完全消失。
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者居住空间可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衣物床单需60℃以上热水洗涤。医疗机构诊室需执行一患一消毒制度。
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游泳后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出现眼红、异物感应立即就医,确诊后遵医嘱使用更昔洛韦滴眼液、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等抗病毒药物。患者应避免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恢复期可热敷缓解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