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疱疹型咽峡炎是怎么回事

幼儿疱疹型咽峡炎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咽峡部疱疹、发热、拒食等症状,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退热处理、口腔护理等方式缓解。该病可能由柯萨奇病毒A组、埃可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导致,与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播等因素相关。
柯萨奇病毒A组是主要病原体,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后,在咽部淋巴组织复制引发炎症。患儿会出现突发高热达39-40摄氏度,咽峡部可见灰白色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治疗需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抑制病毒复制,配合利巴韦林颗粒进行抗病毒治疗。家长需对患儿餐具高温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时更易感染,早产儿或维生素缺乏的儿童患病风险较高。除典型疱疹症状外,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精神萎靡等表现。建议家长加强营养补充,适量给予维生素C泡腾片增强抵抗力,患病期间保证充足睡眠。
病毒可通过唾液污染的玩具、衣物等间接传播,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病例。患儿口腔分泌物具有传染性,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家长需隔离患儿至热退后48小时,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环境表面,更换的衣物应单独清洗。
疱疹破溃后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出现咽部充血化脓、持续高热不退等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时,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头孢克洛颗粒控制感染。口腔护理可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溃疡愈合。
因咽痛拒食拒水可能导致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口唇干裂。家长可给予凉流质饮食如冷藏酸奶、果泥,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退热镇痛。若出现嗜睡、皮肤弹性差等重度脱水表现,需立即静脉补液治疗。
患病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3次。饮食宜选择温凉无刺激的米汤、蒸蛋等,避免酸性食物加重溃疡疼痛。患儿衣物应选择柔软纯棉材质,减少颈部摩擦。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托幼儿童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密切接触者建议医学观察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