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置换是怎么回事

血液置换可能由遗传性血液病、免疫系统异常、中毒、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血浆置换、红细胞置换、白细胞置换、血小板置换、全血置换等方式治疗。
镰刀型贫血症、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血红蛋白异常,通常表现为贫血、黄疸、脾肿大等症状。治疗需根据具体疾病选择红细胞置换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常用药物包括羟基脲片、地拉罗司分散片等。日常需避免缺氧环境,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与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血细胞有关,常见症状包括皮肤瘀斑、乏力、血尿等。血浆置换可清除异常抗体,配合使用甲泼尼龙片、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需预防感染,监测免疫功能。
一氧化碳中毒、重金属中毒等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或红细胞破坏,可能出现头痛、恶心、意识模糊等症状。全血置换或红细胞置换能快速清除毒素,辅助使用二巯丙磺酸钠注射液等解毒剂。中毒后需远离污染源,加强肝肾功检查。
脓毒症、疟疾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溶血,表现为高热、休克、出血倾向等。白细胞置换可调节炎症反应,联合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青蒿琥酯片等抗感染药物。需严格隔离防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肿瘤会大量增殖异常血细胞,常见骨痛、淋巴结肿大、反复感染等症状。治疗性血小板置换或白细胞置换可缓解症状,配合注射用阿糖胞苷、硼替佐米等化疗药物。需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出血和感染。
血液置换后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选择高铁高蛋白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每日监测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出现寒战、发热等输血反应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后续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