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应注意什么

儿童手足口病需注意隔离防护、皮肤护理、饮食调整、症状监测及并发症预防。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及手足皮疹,多数患儿可自愈,但需警惕重症病例。
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家长需对患儿餐具、玩具、衣物等物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室内保持通风,家长护理后需用流动水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手足皮疹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避免抓破引发感染。疱疹破裂后可局部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衣着选择宽松棉质材质,减少摩擦刺激。
口腔疱疹疼痛期间给予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酸奶等。避免酸性、辛辣或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少量多次饮水,必要时使用吸管辅助进食,保证水分和营养摄入。
每日测量体温,发热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观察有无精神萎靡、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表现,若出现持续高热、呕吐、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警惕脑炎或肺水肿等并发症。
重症病例可能与EV71型病毒感染有关,发病3-5天为危险期。家长需保持患儿安静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接种EV71灭活疫苗可降低重症风险,建议在6月龄至5岁期间完成基础免疫。
患儿康复后仍可能携带病毒,家长需继续做好环境消毒。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但无须过度进补。日常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幼儿园或学校出现病例,应及时向疾控部门报告并配合开展终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