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小细胞癌怎么回事,怎么办

肝小细胞癌可能由长期酗酒、病毒性肝炎、黄曲霉毒素暴露、遗传代谢性疾病、肝硬化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肝移植等方式治疗。
长期酗酒会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和再生,增加DNA突变概率。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破坏肝细胞,同时抑制肝脏解毒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食欲减退等症状。治疗需严格戒酒,配合护肝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片等。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重要诱因,病毒持续复制可导致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病毒DNA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可能激活癌基因。典型表现为乏力、黄疸、肝区不适。抗病毒治疗可选用恩替卡韦片、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
霉变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是强致癌物,通过形成DNA加合物诱发突变。长期摄入被污染的花生、玉米等食品风险较高。早期可能无特异症状,后期出现消瘦、腹水。治疗需停止接触毒素,使用解毒剂如谷胱甘肽片,配合化疗药物注射用奥沙利铂。
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遗传病可导致铁或异常蛋白在肝内沉积,引发氧化应激损伤。患者可能有家族史,伴随皮肤色素沉着、呼吸困难等表现。需定期放血治疗或使用去铁胺注射液,严重时需肝移植。
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是主要癌前病变,再生结节可能进展为不典型增生。门静脉高压可表现为腹水、食管静脉曲张。除治疗原发病外,需每6个月超声筛查,发现早期病变可选用射频消融或肝切除术。
肝小细胞癌患者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避免腌制、熏烤食物,严格禁酒。根据体力状况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监测肝功能指标,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增强CT或MRI。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持续腹痛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