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集束化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关键词: #感染
关键词: #感染
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主要包括早期识别、液体复苏、抗感染治疗、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械通气支持等方法。感染性休克是由严重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需及时干预以降低病死率。
早期识别是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的关键环节。通过监测体温异常、心率增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指标,结合血乳酸水平升高、白细胞计数异常等实验室检查,可快速判断病情。临床常用SOFA评分或qSOFA评分进行评估,评分升高提示器官功能障碍风险。医护人员需对高危患者加强监测,确保在黄金时间内启动治疗。
液体复苏旨在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首选晶体液如乳酸林格液或生理盐水,在1-3小时内快速输注30ml/kg体重的液体量。需动态评估患者反应性,避免过量导致肺水肿。对于顽固性低血压患者,可结合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补液,必要时使用白蛋白等胶体液。
抗感染治疗需在诊断后1小时内启动广谱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液、美罗培南注射液、万古霉素注射液等。用药前应采集血培养等标本,后根据病原学结果调整方案。对于明确感染灶如腹腔脓肿、坏死性筋膜炎等,需在12小时内进行外科引流或清创等源头控制。
血管活性药物适用于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为首选升压药,通过收缩血管提高平均动脉压。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可用于合并心功能不全者,改善心肌收缩力。用药期间需持续监测血压、尿量及乳酸水平,逐步调整剂量至目标血压。
机械通气支持适用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设置低潮气量6-8ml/kg理想体重,限制平台压不超过30cmH2O。对于严重低氧血症可应用俯卧位通气或体外膜肺氧合。同时需维持适当镇静镇痛,避免人机对抗加重氧耗。
感染性休克患者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定期评估器官功能。治疗期间注意维持血糖稳定,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应激性溃疡。康复期应逐步进行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定期随访评估心肾功能等后遗症。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