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的发病病因是什么

肠胃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肠胃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病毒感染是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主要由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病毒性肠胃炎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粪口途径或密切接触传播。患者通常表现为水样腹泻、低热、肌肉酸痛等症状。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缓解症状。
细菌性肠胃炎多由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引起,常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导致。患者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高热、里急后重等症状。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如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并配合益生菌制剂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
暴饮暴食、食用生冷刺激食物、大量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可损伤胃肠黏膜,引发非感染性肠胃炎。症状多为上腹隐痛、饱胀感、轻微腹泻。改善饮食结构、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后症状多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可短期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可能破坏胃肠黏膜屏障,导致化学性肠胃炎。患者常见胃部灼烧感、黑便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配合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抑酸剂治疗。
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感染可引起慢性肠胃炎,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典型症状包括间歇性腹泻、体重下降、腹部不适等。确诊需进行粪便检查,治疗需使用甲硝唑片、替硝唑片等抗原虫药物,并注意个人卫生防护。
预防肠胃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和未经消毒的饮用水。日常应规律进食,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出现持续呕吐、血便、高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恢复期建议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适量补充电解质,避免乳制品和粗纤维食物加重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