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肿瘤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部位的异常增生组织,分为良性(如腺瘤)和恶性(如腺癌)两类,可能与遗传、饮食结构、慢性炎症等因素相关。
结直肠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基因突变密切相关,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林奇综合征患者具有显著遗传倾向。这类患者通常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降低风险,或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干预。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延长致癌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增加肠黏膜受损概率。建议增加全谷物、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减少加工肉制品食用量。若已出现肠道息肉,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环境。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导致肠黏膜反复修复异常,进而诱发肿瘤。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控制炎症,必要时需进行病变肠段切除术。
肠道微生物生态失衡可能通过代谢产物促进肿瘤发生。表现为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可通过粪便菌群检测评估。调节时可选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酪酸梭菌活菌片等微生态制剂,配合低糖高纤维饮食改善。
长期接触亚硝胺类化合物、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可能损伤肠上皮细胞DNA。从事相关职业者应做好防护,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时需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早期病变可选用卡培他滨片联合奥沙利铂注射液进行化疗。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或结肠镜检查,保持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控制红肉摄入量在每周500克以内。已确诊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治疗周期,术后每3-6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变化并及时反馈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