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barrett食管炎

巴雷特食管炎是指食管下段黏膜长期受胃酸反流刺激,导致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病理改变,属于癌前病变。巴雷特食管炎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肥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反酸、烧心、吞咽困难等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通过胃镜检查确诊并接受规范化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是巴雷特食管炎最常见的诱因,胃酸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可导致细胞异常增生。患者可能出现胸骨后灼痛、夜间呛咳等症状。治疗需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抑制胃酸,配合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和餐后平卧。
食管裂孔疝患者因膈肌缺陷导致胃部上移,加重胃酸反流。典型症状包括餐后腹胀、嗳气等。确诊需依赖钡餐造影或CT检查,轻度可服用多潘立酮片改善蠕动,重度需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患者睡眠时应抬高床头,减少腹压增高的动作。
腹型肥胖者腹内压增高易诱发反流,体重指数超过30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这类患者除典型反流症状外,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建议通过低热量饮食和游泳等运动减重,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利司他胶囊辅助治疗。
烟草和酒精会松弛食管下括约肌,每日吸烟超过10支或饮酒超过50克乙醇可加速黏膜病变。患者多伴有口腔异味、咽喉异物感等表现。戒断期间可使用尼古丁贴片辅助,反流症状加重时需联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
部分患者存在CDX2基因突变,导致食管黏膜对酸损伤更敏感。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常有家族史。除常规抑酸治疗外,需每1-2年进行胃镜监测,发现异型增生可考虑射频消融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巴雷特食管炎患者应建立规律饮食习惯,每日5-6餐少量进食,避免咖啡、巧克力等降低括约肌压力的食物。睡眠时保持左侧卧位可减少夜间反流,体重超标者需制定渐进式减重计划。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胃镜,出现吞咽疼痛或体重下降需立即就诊。合并食管裂孔疝者应避免举重物和紧束腰带,餐后2小时内不宜平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