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的作用与副作用有哪些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式医疗设备,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其核心作用是纠正异常心跳,但可能引起局部感染、导线移位等副作用。
心脏起搏器通过电脉冲刺激心肌,帮助心率过缓患者维持正常心跳频率。适用于窦房结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可显著改善头晕、晕厥等症状。起搏器能根据患者活动量自动调节心率,部分型号还可记录心电数据供医生分析。
部分起搏器具备除颤功能,可识别并终止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这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尤其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效果显著。设备会持续监测心电活动,仅在检测到危险心律时启动干预。
植入手术可能导致气胸、血肿或血管损伤,术后1-2周内可能出现切口疼痛。少数患者会发生电极导线穿孔,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认。术前需评估凝血功能,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此类风险。
起搏器电池耗尽需更换,平均使用寿命5-15年。电磁干扰可能导致暂时性功能抑制,患者应避免接触强磁场。导线断裂或绝缘层破损会引起感知异常,表现为心悸或头晕,需通过程控仪检测确认。
植入后可能发生起搏器综合征,出现低血压、乏力等症状,需调整参数或更换起搏模式。少数患者会产生心理依赖,实际心脏功能恢复后仍不敢脱离设备。定期随访可及时发现血栓形成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迟发问题。
植入心脏起搏器后需避免剧烈胸肌运动,每月自查皮肤切口情况。远离微波炉变压器等强磁场源,乘坐飞机时主动告知安检人员。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和起搏器工作参数,出现胸闷或持续心悸应立即就医。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基础心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