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宝宝有无缺铁

关键词: #宝宝
关键词: #宝宝
宝宝缺铁可通过观察面色苍白、食欲减退、易疲劳等症状初步判断,确诊需结合血常规检查。缺铁可能由{饮食中铁摄入不足}、{生长发育过快}、{慢性失血}、{胃肠道吸收障碍}、{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等原因引起。
长期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含铁辅食,或辅食中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比例过低,可能导致铁元素摄入不足。家长需在宝宝6月龄后逐步引入强化铁米粉、瘦肉泥等,并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果蔬促进铁吸收。若已出现缺铁表现,可遵医嘱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铁药物。
婴儿期体重增长迅速时,血容量扩张可能造成铁需求激增。早产儿、双胞胎或追赶性生长阶段的宝宝更易出现相对性缺铁。家长应注意定期监测身高体重曲线,发现生长速度异常加快时,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预防性补充小儿碳酸亚铁糖浆等制剂。
反复鼻出血、肠道息肉、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肠黏膜损伤等隐性失血,会导致铁流失超过摄入量。这类患儿常伴有大便潜血阳性,需通过肠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治疗需在止血基础上联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补铁药物,并暂停可能致敏的乳制品。
慢性腹泻、乳糜泻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利用。这类宝宝往往伴随腹胀、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需通过便常规、呼气试验等确诊。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可选用吸收率较高的甘氨酸亚铁颗粒,并避免与抑酸药物同服。
胎儿期铁储备主要在妊娠后期完成,早产儿先天铁储备不足。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宝宝应从2-4周龄开始预防性补充富马酸亚铁滴剂,持续至校正月龄12个月,期间每3个月复查血清铁蛋白指标。
家长日常应注意观察宝宝指甲是否变薄易碎、眼睑是否缺乏血色,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膳食中保证每日有适量红肉、禽类或鱼类摄入,搭配猕猴桃、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避免在补铁期间大量饮用牛奶或浓茶影响铁吸收。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低于110g/L或出现异食癖等严重症状,须及时就医进行规范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