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和食物中毒有什么区别

急性胃肠炎与食物中毒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症状范围。急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而食物中毒特指摄入被毒素污染的食物导致的急性中毒反应。
急性胃肠炎多由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胃肠黏膜引发,也可能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有关。食物中毒则明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等产生的毒素直接引发,毒素可能存在于变质肉类、罐头或乳制品中。
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伴腹部绞痛,可能持续2-3天。食物中毒症状发作更急骤,食用污染食物后2-6小时即出现剧烈呕吐,严重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视物模糊或呼吸困难。
急性胃肠炎可通过粪口途径人际传播,具有传染性。食物中毒不具备传染性,仅限摄入同批次污染食物者发病,群体就餐时可能出现聚集性病例。
急性胃肠炎需通过粪便检测确认病原体类型。食物中毒确诊需结合可疑食物摄入史,必要时进行食物残留物毒素检测,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特异性抗体升高。
急性胃肠炎以补液和电解质调节为主,可选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等。食物中毒需立即清除消化道残留毒素,严重时需注射肉毒抗毒素,必要时进行洗胃处理。
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意识改变时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建议选择低脂低渣饮食,如米汤、蒸苹果等,避免乳制品和刺激性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食物冷藏,生熟食材分开处理可预防两类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