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是怎么引起的

关键词: #小儿
关键词: #小儿
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犯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弛缓性瘫痪。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或密切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感。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肢体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遗留永久性瘫痪。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可通过被污染的手、餐具等间接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先在咽部和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中繁殖,随后侵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病毒传播风险更高。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者排泄物。
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更容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但6个月后保护作用逐渐消失。接种疫苗是建立主动免疫的关键,我国采用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相结合的免疫程序。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种疫苗后可能无法产生足够抗体,这类人群需特别注意防护。
脊髓灰质炎在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可能与高温环境下病毒存活时间延长有关。病毒在污水中可存活数月,夏季人们接触水源机会增多,增加了感染风险。此外,夏季肠道传染病高发,卫生状况不佳的地区更易暴发疫情。在流行季节应加强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5岁以下儿童是脊髓灰质炎的高危人群,尤其是1-3岁幼儿。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卫生意识较弱有关。婴幼儿常将手或其他物品放入口中,增加了病毒经口感染的机会。随着年龄增长,多数人通过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力。在流行地区,成人也可能感染,但症状通常较轻。
部分人群可能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存在遗传易感性。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相关。遗传因素可能影响病毒受体表达、免疫应答强度等。有家族史者应特别注意防护,确保按时接种疫苗。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和康复治疗为主。
预防小儿麻痹最有效的措施是按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我国实行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次的免疫程序。家长应确保儿童完成全程接种,并保存好预防接种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出现发热、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已发生瘫痪的患者,应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最大限度恢复功能。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