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赘生物怎么回事,怎么办

主动脉瓣赘生物可能由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退行性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切除、抗凝治疗、基础疾病控制、定期随访等方式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主动脉瓣赘生物最常见的原因,可能与细菌或真菌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乏力、心脏杂音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等抗生素,严重时需手术清除赘生物。赘生物脱落可能导致栓塞,需密切监测。
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主动脉瓣赘生物与链球菌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有关,常伴随关节疼痛、环形红斑等症状。治疗需使用苄星青霉素注射液控制链球菌感染,配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炎,严重瓣膜损害需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易形成血流湍流,导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赘生物,可能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心悸等症状。轻度患者可口服华法林钠片抗凝,复杂畸形需进行主动脉瓣成形术或人工瓣膜植入术。
老年性主动脉瓣钙化退变可能继发非感染性赘生物,通常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常见症状包括胸闷、头晕等。治疗以控制基础疾病为主,可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赘生物较大时需手术干预。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能引发无菌性赘生物,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多伴有皮疹、蛋白尿等全身症状。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免疫抑制,联合硫酸羟氯喹片调节免疫,同时监测赘生物大小及心功能变化。
主动脉瓣赘生物患者应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感染,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活动,饮食宜清淡并控制盐分摄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胸痛需及时复查心脏超声,术后患者需长期遵医嘱抗凝治疗并定期评估瓣膜功能,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