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和幼儿急疹区别

猩红热与幼儿急疹是两种不同的儿科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症状表现及并发症风险。猩红热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典型表现为发热、草莓舌、全身弥漫性红斑疹;幼儿急疹则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导致,特征为高热3-5天后热退疹出,皮疹呈玫瑰色斑丘疹。
猩红热的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可通过飞沫传播,需抗生素治疗。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引发,属于自限性疾病,无须抗病毒治疗。
猩红热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随咽痛、头痛等中毒症状。幼儿急疹发热通常持续3-5天,体温骤降后出现皮疹,发热期间患儿精神状态相对较好。
猩红热皮疹为针尖大小密集红斑,压之褪色,伴有砂纸样触感,可见口周苍白圈及帕氏线。幼儿急疹皮疹呈玫瑰色斑丘疹,直径2-5毫米,多先发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无脱屑。
猩红热患者会出现草莓舌(舌乳头红肿突出)和杨梅舌(白苔脱落后的鲜红舌面),咽部明显充血。幼儿急疹通常无特异性口腔改变,部分患儿可能伴有轻度咽部充血。
猩红热可能引发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严重并发症,需规范治疗。幼儿急疹极少出现并发症,偶见热性惊厥,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发热伴皮疹时,应避免自行用药。猩红热患儿需遵医嘱使用青霉素V钾片或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同时隔离至症状消失。幼儿急疹患儿以对症护理为主,保持皮肤清洁,补充水分。两种疾病恢复期均建议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蒸蛋,避免剧烈活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