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和肾虚有什么区别

肾病和肾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肾病是指肾脏器官发生的器质性疾病,而肾虚是中医理论中肾脏功能失调的证候。肾病可能由肾炎、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肾虚则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或潮热盗汗等症状。
肾病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代谢紊乱等因素导致肾脏结构或功能受损,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肾虚则是中医概念,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过度劳累等因素相关,属于功能失调而非器质性病变。
肾病需通过尿液检查、血液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查等现代医学手段确诊。肾虚主要依靠中医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判断气血阴阳失衡状态,无明确实验室指标。
肾病常见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体征,严重时可出现尿毒症。肾虚典型症状包括腰膝酸软、耳鸣耳聋、性功能减退,肾阳虚者畏寒肢冷,肾阴虚者五心烦热。
肾病治疗包括控制原发病、透析或肾移植等,常用药物有缬沙坦胶囊、呋塞米片、碳酸氢钠片。肾虚需中医辨证施治,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配合艾灸、食疗调理。
肾病进展可能导致不可逆肾功能损伤,需长期管理。肾虚通过系统调理多可改善,但易反复发作。两者可并存,如慢性肾病患者常合并肾阳虚证候。
日常应注意控制盐分摄入,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肾脏负担。适度进行八段锦等柔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肾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肾虚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冬季注意腰部保暖。出现持续水肿或排尿异常应及时就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需告知医生用药情况以防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