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和非溶血输血反应是什么

溶血和非溶血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两种不良反应,溶血反应主要由血型不合引起红细胞破坏,非溶血反应则包括发热、过敏等与红细胞破坏无关的免疫或非免疫反应。
溶血反应通常由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导致,输入的红细胞被受血者抗体攻击后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引发症状。急性溶血可能在输血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出现寒战、高热、腰背痛、血红蛋白尿,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衰竭或休克。迟发性溶血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数天,表现为贫血加重、黄疸或血红蛋白下降。临床需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糖皮质激素、碱化尿液等支持治疗,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主要由白细胞抗体或细胞因子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患者在输血后1-2小时出现体温升高1℃以上,可伴寒战但无溶血证据。预防性使用解热药或去除白细胞的血制品可降低发生率。症状轻微时可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需暂停输血并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处理。
过敏反应由供血者血浆中的过敏原与受血者IgE抗体结合所致,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面部水肿,严重时出现支气管痉挛或过敏性休克。轻度反应可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缓解,重度需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对既往有过敏史者,输血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物,或选择洗涤红细胞减少血浆蛋白暴露。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属于非溶血反应的严重并发症,因供体白细胞抗体激活肺内皮细胞导致。临床特征为输血后6小时内突发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双肺浸润影,需与心源性肺水肿鉴别。治疗以呼吸支持为主,包括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严重病例需要机械通气。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使用多产次女性供体的血浆制品。
循环超载常见于老年或心功能不全患者,因输血速度过快或输血量超过心血管代偿能力。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升高、颈静脉怒张等容量负荷过重症状。处理包括立即停止输血、取半卧位、利尿剂如呋塞米注射液快速减轻负荷。预防需控制输血速度在1-2ml/kg/h,对高危患者可预先使用利尿剂或选择分次少量输注。
输血前严格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能有效预防溶血反应,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出现寒战、皮疹等早期症状时应立即减缓输注速度并评估反应类型。所有输血反应均需详细记录于病历中,严重不良反应需上报输血科进行溯源分析。建议患者输血后留观30分钟以上,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急救流程,备齐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等急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