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局部手术或疼痛管理,禁忌症包括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及严重心肺疾病等。神经阻滞麻醉主要适用于四肢手术、胸壁手术、慢性疼痛治疗等场景,禁忌症涉及患者自身条件与操作风险两方面因素。
神经阻滞麻醉常用于四肢骨折复位、关节置换等骨科手术,通过阻断特定神经传导实现精准镇痛。在胸科手术中可用于肋间神经阻滞,减轻开胸术后疼痛。慢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幻肢痛等,可通过持续性神经阻滞缓解症状。部分腹部手术如腹股沟疝修补术,也可采用髂腹下神经阻滞辅助麻醉。
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禁用神经阻滞,国际标准化比值超过1.5或血小板低于80×10⁹/L时,穿刺可能导致血肿形成。穿刺部位存在活动性感染时,可能引起神经周围脓肿或感染扩散。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对局麻药代谢能力下降,易发生毒性反应。神经系统病变如多发性硬化症,可能因阻滞操作加重病情。
解剖变异患者需谨慎操作,影像引导可提高穿刺准确性。肥胖患者体表标志不清,可能增加穿刺难度与并发症风险。对局麻药过敏者需更换药物类型,酯类与酰胺类局麻药无交叉过敏。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可能无法配合术中体位要求。
儿童实施神经阻滞需精确计算局麻药剂量,按体重每公斤3-5mg利多卡因限量使用。孕妇避免腰丛阻滞以防刺激子宫,分娩镇痛多采用硬膜外麻醉。老年患者药物代谢减慢,应减少20%局麻药用量并延长给药间隔。
神经损伤多因穿刺直接创伤或药物毒性导致,使用钝头针与超声引导可降低风险。局麻药中毒表现为耳鸣、抽搐,需立即停止注药并静脉注射脂肪乳剂。血管误注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回抽无血后再缓慢推注药物。
实施神经阻滞前需完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超声或神经刺激仪引导可提高安全性。术后监测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出现异常麻木或肌力下降需及时处理。患者教育应包括可能出现的短暂神经症状,避免过度焦虑。慢性疼痛患者可建立多模式镇痛方案,联合非甾体抗炎药与物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