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如何保守治疗

胃穿孔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抑酸护胃、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等措施。胃穿孔通常由消化性溃疡、外伤或肿瘤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突发上腹剧痛、腹膜刺激征等症状。保守治疗适用于穿孔较小、腹腔污染轻且全身状况稳定的患者。
胃穿孔后需立即停止经口进食饮水,避免胃内容物持续漏入腹腔加重感染。通过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通常需持续3-5天直至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患者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
经鼻插入胃管持续负压吸引,减少胃酸和气体对穿孔部位的刺激。减压期间需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保持管道通畅。胃肠减压可与抑酸药物联用,一般需维持48-72小时。
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注射液、泮托拉唑钠注射液,抑制胃酸分泌促进穿孔愈合。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凝胶、铝碳酸镁咀嚼片,形成保护膜隔离创面。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针对腹腔感染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严重感染者需联合甲硝唑注射液覆盖厌氧菌。治疗期间监测体温和血象变化,疗程通常7-10天。
初期通过静脉营养补充能量,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可选用短肽型肠内营养粉、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等医学营养制剂。恢复期应避免辛辣、坚硬食物,采用少食多餐方式。
保守治疗期间需绝对卧床休息,每2小时监测生命体征。若出现发热持续、腹痛加剧或休克表现,应立即转为手术治疗。康复后需规范治疗原发病,定期胃镜复查,长期保持清淡饮食并戒除烟酒。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应完成根除治疗,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