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小儿疝气的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小儿疝气通常表现为腹股沟或脐部出现可复性包块、哭闹时包块增大、局部胀痛等症状。小儿疝气主要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脐疝两种类型,可能与先天性腹壁薄弱、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腹股沟斜疝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柔软包块,尤其在哭闹、咳嗽或排便时包块明显增大。包块通常可自行回纳或经轻柔按压后消失,少数情况下可能伴有肠鸣音。若发生嵌顿,包块会变硬并伴随剧烈哭闹、呕吐等症状。
脐疝表现为肚脐处圆形隆起,直径多在1-3厘米,皮肤呈现蓝灰色。膨出物多为大网膜或部分肠管,在安静状态下可能回缩,腹压增高时重新突出。多数脐疝在2岁前可自愈,但直径超过2厘米的疝囊需密切观察。
疝内容物反复突出可能导致局部不适,表现为无诱因哭闹、拒食、睡眠不安等。当发生嵌顿时,患儿会出现持续性剧烈哭闹、面色苍白、下肢屈曲等急腹症表现,此时需立即就医处理。
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呕吐、腹胀、排便困难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嵌顿性疝可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胆汁性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腹部膨隆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肠坏死。
长期反复突出的疝囊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变薄、发红或出现色素沉着。脐疝患儿的脐部皮肤因长期摩擦可能出现湿疹或溃疡,需保持清洁干燥。
建议家长定期检查新生儿腹股沟和脐部,避免过度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发现包块突出无法回纳或伴随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多数小儿疝气可通过疝带保守治疗,但反复嵌顿或2岁后未愈的疝气需考虑疝囊高位结扎术。日常护理中应注意喂养姿势,减少呛奶,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