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如何确诊的

子宫内膜癌的确诊需要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主要诊断方式有分段诊刮术、宫腔镜下活检、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临床表现评估。
分段诊刮术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操作时需分别刮取宫颈管和宫腔内膜,有助于判断肿瘤范围。该检查在门诊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可能出现轻微腹痛和阴道出血。病理报告可明确肿瘤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宫腔镜下活检能直观观察宫腔病变并精准取材,对早期病灶检出率较高。检查时通过光学放大系统可识别微小癌灶,同时评估肿瘤位置和范围。相比传统诊刮,该技术减少盲刮带来的漏诊风险。术后需注意感染预防,可能出现子宫穿孔等并发症。
经阴道超声可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异常增厚需警惕癌变可能。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肌层浸润深度和宫颈受累情况,对分期评估价值较高。计算机断层扫描主要用于排查远处转移,特别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影像学检查不能替代病理诊断,但能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CA125和HE4等血清标志物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可能升高,但特异性有限。动态监测标志物水平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风险。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浆液性癌可伴有特定基因突变,分子检测对个体化治疗有指导意义。标志物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绝经后阴道出血是典型症状,需与其他妇科疾病鉴别。异常子宫出血伴排液、下腹疼痛提示疾病进展。病史采集需关注高危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雌激素暴露等。体格检查可能发现子宫增大或附件包块,晚期可出现恶病质表现。症状评估不能作为确诊依据,但能提高临床警惕性。
确诊子宫内膜癌后应完善全面检查评估分期,根据年龄和生育需求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期间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规律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定期随访监测复发迹象,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或盆腔疼痛应及时就诊。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