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一般是怎样形成的

过敏性鼻炎主要由遗传因素、环境过敏原暴露、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等因素引起,常见诱因包括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霉菌等过敏原刺激。过敏性鼻炎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鼻腔黏膜屏障功能受损、Th1/Th2免疫失衡、组胺等炎症介质释放、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家族过敏史是过敏性鼻炎的重要危险因素。父母双方均有过敏性疾病史时,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增加。这与特定基因多态性相关,如IL-4、IL-13等细胞因子基因变异可导致Th2型免疫反应亢进。此类患者常伴有其他特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等。
持续性接触过敏原是发病的关键条件。室内尘螨及其代谢产物是全年性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诱因,尤其在潮湿环境中更易滋生。季节性发病多与花粉传播相关,春季树木花粉与秋季杂草花粉是常见致敏原。动物皮屑中的脂钙蛋白等成分也可引发强烈过敏反应。
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B细胞产生过量特异性IgE抗体,与肥大细胞表面FcεRI受体结合。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介质,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腺体分泌亢进。这种Ⅰ型超敏反应可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引发喷嚏、清水样涕等症状。
鼻腔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会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使过敏原更易穿透上皮层。空气污染物如PM2.5、二氧化氮等可损伤鼻黏膜纤毛功能,减少黏液清除效率。反复呼吸道病毒感染也会破坏上皮完整性,形成恶性循环。
鼻黏膜感觉神经末梢过度敏感化,轻微刺激即可诱发喷嚏反射。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腺体分泌旺盛,表现为持续性鼻漏。部分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对温度变化、异味等非特异性刺激反应过度。
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做好环境控制,使用防螨床品、保持室内湿度在50%以下、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等药物控制症状。定期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过敏原。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致敏物质,必要时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