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如何护理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清洁、饮食调整、排便训练、并发症观察及定期复查。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肠梗阻或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术后初期保持会阴部及腹部切口干燥清洁,使用无菌敷料覆盖。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医生推荐的消毒液轻柔擦拭伤口周围皮肤,避免用力摩擦。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异常分泌物,出现发热或伤口疼痛加剧需立即就医。术后2周内避免盆浴,可进行擦浴或淋浴后及时擦干伤口。
术后1-3天以静脉营养为主,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1周后可添加低渣半流食如蒸蛋羹、烂面条,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2周后根据耐受情况引入软烂蔬菜、瘦肉泥等低纤维食物,少量多餐。术后1个月内禁食辛辣刺激、坚硬及高糖食物,每次进食后协助患儿保持半卧位30分钟。
术后2周开始规律排便训练,每日固定时间让患儿坐便盆5-10分钟。对于低位手术患儿,可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记录排便频率及性状,出现腹泻或3天未排便需联系医生。部分患儿需长期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应严格遵医嘱掌握使用方法和频次。
密切观察有无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吻合口瘘多发生于术后5-7天,表现为突发高热、腹肌紧张或引流液异常。小肠结肠炎是严重并发症,出现血便、嗜睡或脱水症状需急诊处理。术后定期测量腹围,发现异常膨隆需及时就医。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返院进行肛门指检和造影检查。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指标,监测有无贫血或营养不良。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心理上需关注患儿因排便异常产生的自卑情绪,家长应耐心引导并建立正向激励。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护理需要家长掌握专业的居家护理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扩肛器的手法、造瘘口护理流程等。建议家长参加医院组织的护理培训,学习识别紧急情况的方法。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患儿受凉引起肠痉挛。建立详细的护理日记,记录每日饮食、排便、体温等数据,复查时提供给医生参考。术后6个月内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预防交叉感染。长期随访中若出现排便功能倒退、体重不增等情况,需及时联系手术团队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