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什么病

糜烂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糜烂性病变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表层损伤,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酒精损伤、应激反应、胆汁反流等因素引起,通常伴随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胃出血等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糜烂性胃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该细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直接侵蚀胃壁。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严重时可伴随黑便或呕血。确诊需通过碳13/14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如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用药。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可能损伤胃黏膜。这类药物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弱胃黏膜保护作用。患者常见症状为服药后胃部灼痛,可能伴随反酸。治疗需停用损伤性药物,改用塞来昔布胶囊等对胃肠刺激较小的药物,并配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保护胃黏膜。
过量饮酒会直接腐蚀胃黏膜,乙醇代谢产生的乙醛也会加重炎症反应。急性酒精性糜烂性胃炎表现为剧烈上腹痛、呕吐咖啡样物。治疗需严格戒酒,使用硫糖铝混悬凝胶覆盖创面,静脉滴注奥美拉唑钠注射液抑制胃酸,必要时输血纠正失血。
严重创伤、大手术、休克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应激性糜烂性胃炎起病急骤,常见呕血或黑便。预防需早期使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需禁食并静脉营养支持,出血严重时行胃镜下止血。
胃十二指肠反流时,胆汁中的胆盐可溶解胃黏膜上皮细胞脂质膜。患者典型表现为口苦、上腹烧灼痛,餐后加重。胃镜检查可见胆汁湖。治疗可用铝碳酸镁咀嚼片吸附胆汁,联合多潘立酮片促进胃肠蠕动,严重者需行胃空肠吻合术。
糜烂性胃炎患者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急性期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恢复期逐渐过渡至低渣软食。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修复情况,若出现呕血、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