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与胃癌自我辨别

胃炎与胃癌可通过症状特征、病程进展和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辨别,但确诊需依赖胃镜及病理活检。胃炎多为短期发作的胃痛、反酸,胃癌则常见持续消瘦、呕血等警示症状。
胃炎多表现为上腹隐痛、饱胀感,进食后加重,可能伴随嗳气、恶心,症状常因饮食不当诱发,缓解后易复发。胃癌早期症状与胃炎相似,但逐渐出现食欲锐减、体重快速下降,中晚期可见黑便、呕血、贫血,疼痛呈持续性且与饮食无关。
胃炎症状多呈间歇性,通过抑酸药(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或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可缓解,病程较少超过2个月。胃癌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普通药物效果有限,可能出现腹部包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从发病到进展通常需3-6个月。
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属于胃癌前病变,尤其年龄超过40岁且有家族史者风险更高。普通胃炎患者若无上述因素,癌变概率较低,但仍需定期复查胃镜。
胃镜是核心鉴别方式,胃炎可见黏膜充血水肿,胃癌则表现为溃疡性肿物或黏膜僵硬。活检病理可明确性质,胃癌可见异型细胞浸润。肿瘤标志物如CA72-4、CEA辅助诊断,但特异性有限。
胃炎以消除诱因和药物治疗为主,常用枸橼酸铋钾颗粒联合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胃癌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如根治性胃切除术)或放化疗,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超过90%。
建议出现胃部不适超过1个月或伴随消瘦、呕血时立即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病情。日常需戒烟限酒,减少腌制、烧烤食物摄入,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规范治疗并复查。4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每1-2年进行胃镜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慢性胃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