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区别

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主要区别在于组织坏死时的水分含量、感染情况及外观特征。干性坏疽表现为干燥、皱缩的坏死组织,通常无感染;湿性坏疽则伴随渗出、肿胀和明显感染。
干性坏疽因动脉阻塞导致局部缺血坏死,组织水分蒸发后呈现黑色或棕褐色干枯样,边界清晰。湿性坏疽多见于静脉回流受阻或合并感染,坏死组织湿润肿胀,表面可能有水疱或脓液,边界模糊。
干性坏疽通常无细菌感染,常见于糖尿病足或动脉硬化患者肢体末端。湿性坏疽多由厌氧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坏死区域伴有恶臭分泌物,易引发全身中毒症状。
干性坏疽进展缓慢,坏死区域可长期局限。湿性坏疽发展迅速,若不及时处理可能短期内扩散至周围健康组织,甚至导致脓毒血症。
干性坏疽多与慢性缺血性疾病相关,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性坏疽常继发于创伤、压疮或急性血管意外,合并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时风险更高。
干性坏疽需改善血供并行清创术,必要时截肢。湿性坏疽需紧急抗感染治疗,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同时彻底清创并处理原发病因。
患者出现坏疽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处理。日常需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保持患处清洁干燥,戒烟以改善血液循环。湿性坏疽患者需严格隔离敷料,防止交叉感染。定期随访血管外科及内分泌科,监测组织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