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会导致心律失常?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能由遗传因素、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致心跳节律、速率或起搏点改变,可能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部分心律失常与基因突变有关,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离子通道病。这类患者通常有家族史,可能自幼出现晕厥或猝死。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根据类型选择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片,或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
冠心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器质性心脏病可能破坏心肌电传导。心肌缺血会导致心室颤动,心肌纤维化可能引发房颤。伴随胸痛、呼吸困难时需完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治疗原发病同时,可能使用胺碘酮注射液控制心律失常。
血钾低于3.5mmol/L时易出现室性早搏,血镁不足可能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腹泻、利尿剂过量是常见诱因,伴随肌无力或抽搐。需静脉补充氯化钾注射液,严重时联合硫酸镁注射液纠正。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恶心、黄视症。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片可能延长QT间期。发现异常需立即停药,严重时使用地高辛抗体片段注射液解毒。
长期过量摄入咖啡因可能引发房性早搏,酒精可诱发假日心脏综合征。熬夜会加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改善需限制每日咖啡不超过2杯,戒酒并保持规律作息。
预防心律失常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避免暴饮暴食和情绪激动。可适当补充含钾丰富的香蕉、菠菜,但肾功能异常者需控制摄入。出现持续心悸或晕厥应立即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有助于改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