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手术后的6大危害

疝气手术后可能出现伤口感染、血肿形成、慢性疼痛、肠粘连、疝复发、尿潴留等并发症。疝气手术是治疗腹壁缺损的有效方式,但术后护理不当或个体差异可能导致上述问题,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处理。
术后伤口感染多因细菌侵入手术切口引起,表现为局部红肿、渗液或发热。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风险较高。需每日消毒换药,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保持敷料干燥清洁有助于预防感染。
手术区域血管损伤可能导致皮下积血,形成硬结伴淤青。凝血功能异常或术中止血不彻底时易发生。小血肿可自行吸收,较大血肿需穿刺引流。术后早期可冰敷减轻出血,医生可能建议服用云南白药胶囊辅助止血。
约10%患者术后出现持续3个月以上的腹股沟区疼痛,可能与神经损伤或瘢痕压迫有关。轻度疼痛可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严重者需神经阻滞治疗。避免过早负重活动可降低发生概率。
腹腔手术可能引发肠道与腹壁异常黏连,导致间歇性腹痛或肠梗阻。早期下床活动能促进肠蠕动,医生可能开具乳果糖口服溶液预防便秘。若出现呕吐、腹胀需立即就诊排除肠梗阻。
补片移位或腹压骤增可能导致疝气复发,表现为原部位再次隆起。肥胖、慢性咳嗽或便秘患者风险较高。复发后通常需二次手术,使用聚丙烯补片加强修补。术后3个月内需避免提重物。
麻醉或疼痛抑制排尿反射可能引发膀胱胀满无法排尿。老年男性合并前列腺增生者更易发生。术后6小时未排尿需导尿处理,医生可能临时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改善症状。
疝气术后应保持清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促进伤口愈合。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咳嗽时用手按压切口减轻腹压。每日观察伤口情况,出现发热、持续疼痛或异常分泌物时及时复诊。术后1个月需复查超声评估补片位置,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以防复发。建立规律排便习惯,必要时使用开塞露防止便秘增加腹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