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什么

儿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13次浏览

关键词: #新生儿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见于出生后1-2周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硬结、脓液积聚,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该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需及时就医处理。

1、病因与发病机制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病原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细菌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皮下组织。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薄弱、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是易感因素。局部创伤如脐带护理不当、尿布摩擦或穿刺操作可能成为感染入口。感染后细菌在疏松的皮下脂肪层迅速扩散,引发炎症反应和坏死。

2、典型临床表现

初期表现为感染部位皮肤发红、肿胀,触之有硬结伴明显压痛,随后中央区域变软形成波动性脓肿。病变进展迅速,24-48小时内红肿范围可扩大数厘米。患儿常伴发热、拒奶、嗜睡等全身症状。腰骶部、臀部为好发部位,严重时出现皮肤紫黑坏死、脓液渗出。

3、诊断方法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血常规检查可初步诊断,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通常明显升高。超声检查可确定皮下积液范围,脓液培养能明确致病菌种类。需与新生儿硬肿症、脂肪坏死等疾病鉴别,后者通常无感染征象且病程较缓慢。

4、治疗原则

确诊后需立即静脉使用抗生素,常用青霉素类如注射用苯唑西林钠联合第三代头孢如注射用头孢噻肟钠。形成脓肿者需手术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严重感染可考虑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

5、预防与护理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脐带残端每日用75%酒精消毒。选择柔软透气的尿布,避免局部摩擦。接触婴儿前严格洗手,患有皮肤感染的人员应避免接触新生儿。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婴儿免疫力。发现皮肤异常红肿应及时就医,避免挤压或自行处理。

新生儿皮下坏疽起病急、进展快,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皮肤状况。日常护理中注意保持环境清洁,所有接触婴儿的衣物、用品应高温消毒。喂养时注意观察婴儿反应,出现发热、食欲下降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评估感染控制情况。恢复期避免患处受压,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继发感染。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