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有什么后遗症

分泌性中耳炎可能遗留听力下降、鼓膜粘连、中耳胆脂瘤等后遗症。该疾病主要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等因素引起,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对中耳结构造成持续性损害。
长期积液导致鼓膜及听骨链振动受限,表现为传导性耳聋。部分患者积液吸收后听力可恢复,但反复发作可能引起永久性听力损伤。建议定期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必要时需佩戴助听器或接受鼓室成形术。
中耳积液机化后形成纤维组织,使鼓膜与鼓岬粘连固定。患者可能出现耳闷胀感及持续性听力减退。通过耳内镜检查可确诊,严重时需手术分离粘连组织,术后配合咽鼓管吹张治疗。
长期负压使鼓膜内陷袋形成,脱落上皮堆积可继发胆脂瘤。典型症状包括耳流脓、头痛,CT检查可见骨质破坏。需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术后需定期耳科随访防止复发。
儿童患者双侧听力下降可能影响语言习得,表现为发音不清、词汇量少。建议家长尽早进行听力干预,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改善中耳通气功能。
积液继发细菌感染可转化为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反复耳痛、流脓。可能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有关,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
建议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急性期可尝试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儿童患者应筛查腺样体肥大问题,成人需控制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疾病。若出现耳鸣加重或眩晕等症状,须立即就诊评估中耳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