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发热怎么办

小儿急性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适当休息、药物退热、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小儿急性发热通常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使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有助于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寒战。可重复进行擦拭,每次持续5-10分钟。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未下降或持续升高,需考虑其他干预措施。
发热会导致体液流失加快,建议家长每2-3小时给患儿补充50-100毫升温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观察患儿排尿情况,若6小时以上无排尿或尿量明显减少,可能存在脱水风险。可适量给予稀释的果汁或米汤,避免饮用含糖量过高的饮料。
保持患儿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室内温度维持在24-26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0%-60%。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家长需定时为患儿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证充足睡眠,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作用,适用于由感冒、咽炎等引起的发热。使用前需确认患儿无相关药物过敏史,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
若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或伴随嗜睡、抽搐、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可能与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等疾病有关。医生会根据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结果确定病因,必要时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治疗。
家长应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每2-4小时测量一次并记录。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适量食用米粥、面条等碳水化合物,搭配西蓝花、胡萝卜等蔬菜补充维生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其他患儿密切接触。退热后24小时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量。若患儿出现反复发热或精神萎靡,应及时复诊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