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期间发热正常吗

化疗期间发热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感染等异常情况的表现。发热通常与化疗药物副作用或免疫力下降有关,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
化疗药物可能破坏正常细胞,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或引发药物热,表现为低热且持续时间短。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肌肉酸痛等伴随症状,体温多在38摄氏度以下,可通过物理降温缓解。化疗后骨髓抑制阶段白细胞减少,机体防御能力下降,此时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感染风险。常见感染灶包括呼吸道、泌尿系统或注射部位,可能伴有寒战、咳嗽、尿频等症状,需及时进行血常规和病原学检查。
极少数情况下发热可能由肿瘤溶解综合征或药物过敏反应引起。肿瘤溶解综合征多见于血液肿瘤患者,表现为高热伴电解质紊乱。药物过敏通常发生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可能伴随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这两种情况需要立即医疗干预。
化疗期间应每日监测体温,体温超过38摄氏度或持续低热需就医检查。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饮食卫生。记录发热时间、温度变化和伴随症状,就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化疗方案和用药史。不建议自行使用退热药物,以免掩盖病情或增加肝肾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