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遗传性结直肠癌

遗传性结直肠癌是指由特定基因突变导致且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结直肠恶性肿瘤,主要包括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两种主要类型。
林奇综合征由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引起,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5岁前,常见右半结肠癌,同时可能伴发子宫内膜癌、胃癌等其他恶性肿瘤。典型特征为家族中多代连续出现结直肠癌患者,可通过免疫组化检测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或基因测序确诊。治疗需采用全结肠切除术,术后每1-2年进行胃十二指肠镜监测。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由APC基因突变导致,青少年期即出现数百枚结肠息肉,40岁前几乎全部癌变。典型表现为腹痛、便血及肠梗阻,可伴发硬纤维瘤、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等肠外表现。诊断需结合结肠镜见弥漫性息肉及基因检测,建议12-15岁开始每年结肠镜筛查,治疗需行全结肠切除加回肠储袋手术。
MUTYH相关息肉病属于隐性遗传病,需双等位基因突变才发病。息肉数量通常少于100枚但癌变风险高,好发于近端结肠。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十二指肠息肉,诊断需排除APC基因突变后检测MUTYH基因,治疗以定期内镜监测为主,多发癌变时考虑手术治疗。
Peutz-Jeghers综合征由STK11基因突变引起,特征为全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伴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息肉可引起肠套叠出血,癌变风险涉及结直肠、胰腺等多器官。诊断依据典型色素斑、息肉病理及基因检测,建议从8岁开始每2-3年进行全消化道内镜监测。
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由SMAD4/BMPR1A基因突变导致,息肉多位于胃和结肠,组织学表现为黏液潴留的错构瘤。20%患者在35岁前发生结直肠癌,可能合并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治疗以内镜下息肉切除为主,密集息肉需考虑肠段切除,从15岁起每年进行胃肠镜随访。
对于遗传性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建议从20-25岁或比家族最早发病年龄提前10年开始结肠镜筛查,每1-2年重复检查。日常需保持高纤维低脂饮食,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戒烟并控制体重。确诊患者应进行遗传咨询,家族成员需做基因检测和定期监测,必要时预防性手术可显著降低癌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