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性白内障是怎么回事

关键词: #白内障
关键词: #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通常是指白内障手术后出现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可能由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炎症反应、手术创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激光治疗、药物干预等方式处理。
白内障手术中保留的后囊膜可能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这些细胞异常增殖会导致后囊膜混浊。患者可能出现视力再次下降、眩光等症状。临床常用钇铝石榴石激光进行后囊膜切开术,或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如氟米龙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抑制炎症反应。
手术创伤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引发眼内炎症,炎性因子刺激可加速后囊膜混浊。常伴随眼红、畏光等表现。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普拉洛芬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控制炎症,严重时需联合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房水中高糖环境可能促进晶状体蛋白变性,增加后发障风险。这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术后定期复查,必要时早期进行激光干预。
老年患者细胞修复能力下降,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更易发生纤维化转变。建议术后加强营养补充,适当使用含维生素B12的眼用凝胶如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促进修复。
术中抛光不彻底或人工晶状体材质选择不当可能增加后发障概率。表现为术后早期视力波动,需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后囊膜状态。若混浊影响视力,可采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进行后囊膜切开。
术后需避免揉眼及剧烈运动,遵医嘱使用抗炎滴眼液3-6个月。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和眼底评估,出现视物模糊需及时就诊。日常注意用眼卫生,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饮食中适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延缓后囊膜混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