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怎么治疗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中医调理、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病通常由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分泌异常、饮食刺激、精神压力、肥胖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减少高脂、辛辣、酸性食物摄入,避免睡前2-3小时进食。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有助于减少夜间反流。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至合理范围,避免紧身衣物增加腹压。日常可记录饮食与症状关联性,帮助识别诱因。
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能增强食管蠕动。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可中和胃酸。药物需遵医嘱按疗程服用,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症状反复。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
肝胃郁热证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弱证适用香砂六君子汤。针灸取穴以内关、足三里、中脘为主,配合耳穴压豆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中药代茶饮如陈皮麦芽饮有助于理气消胀,需辨证使用避免药性冲突。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或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这些微创操作通过增强食管下段屏障功能减少反流,术后需流质饮食1-2周,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并定期复查胃镜评估疗效。
顽固性病例可选择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将胃底包裹食管下端重建抗反流屏障。手术适应证需严格评估,术后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腹胀等并发症,需配合胃肠动力药及长期随访。高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慎选。
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餐后适度散步促进排空,但避免立即平卧。症状缓解后仍需维持3-6个月巩固治疗,定期复查胃镜。若出现吞咽梗阻、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需及时就诊排查并发症。建立饮食日记有助于个性化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可寻求营养师指导制定低酸饮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