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填充用什么填充

脸部填充常用的材料主要有自体脂肪、透明质酸、胶原蛋白、聚左旋乳酸、羟基磷灰石钙等。选择填充材料需根据个人皮肤状态、填充部位及预期效果综合评估,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自体脂肪填充是从求美者自身腹部、大腿等部位抽取脂肪,经纯化处理后注射到面部凹陷区域。该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无排异反应,效果持久且触感自然。适用于额头、太阳穴、面颊等大面积填充。术后可能出现肿胀、淤青,需1-3个月恢复期,部分脂肪会被吸收需二次补充注射。
透明质酸是人体天然存在的多糖类物质,通过交联技术形成凝胶状填充剂。常见品牌有瑞蓝、乔雅登等,根据分子量和交联度分为大分子(用于塑形)和小分子(用于补水)。适合填充泪沟、法令纹、嘴唇等精细部位,效果立即可见,维持6-18个月后逐渐代谢。需注意避免注射过量导致僵硬感。
胶原蛋白填充剂主要提取自动物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合成,能直接补充皮肤流失的胶原。适用于改善浅表皱纹、唇部塑形,具有即时填充和刺激自体胶原再生的双重作用。效果维持3-12个月,少数人可能对动物源胶原过敏,术前需做皮试。
聚左旋乳酸是一种可吸收的合成材料,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实现渐进式填充效果。需分3-5次注射,每次间隔4-6周,最终效果在3-6个月后显现,维持时间可达2年以上。适用于中面部容积缺失矫正,需医生熟练掌握注射层次以避免结节形成。
羟基磷灰石钙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无机成分,微球状填充剂能与组织长期共存。主要用于鼻基底、下巴等需要较强支撑力的部位塑形,效果持久但不可逆。注射技术要求高,需精准控制剂量和位置,术后可能出现移位或触感偏硬的情况。
进行脸部填充前需充分评估自身需求与材料特性,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操作。术后48小时内避免按压注射部位,一周内忌烟酒及剧烈运动,注意防晒与保湿。不同材料可能存在肿胀、淤血、感染等风险,出现持续红肿、疼痛或皮肤变色时应及时复诊。长期频繁填充可能影响面部自然表情,建议两次填充间隔至少6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