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抗凝药、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药以及部分抗肿瘤药等。这些药物可能通过损伤胃黏膜、抑制凝血功能或直接刺激消化道等机制导致出血。

1、非甾体抗炎药

布洛芬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屏障,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易引发胃黏膜糜烂甚至溃疡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需立即停药并就医。胃镜检查可发现胃窦或胃角处黏膜缺损。

2、抗凝药

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抗凝药物通过干扰凝血因子功能预防血栓,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自发性消化道出血。出血常表现为柏油样便或暗红色血便,凝血功能检查可见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升高。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3、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等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加胃酸分泌并减少黏液生成,与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有关。长期使用患者突发呕血时,胃镜下可见多发性胃黏膜糜烂。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会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

4、抗血小板

氯吡格雷片、替格瑞洛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导致原有胃溃疡出血加重。出血多表现为间歇性黑便,内镜检查常见溃疡面渗血。高风险人群用药前建议筛查幽门螺杆菌。

5、抗肿瘤药

甲氨蝶呤片、氟尿嘧啶注射液等化疗药物可能引起广泛消化道黏膜炎,严重时可出现弥漫性出血。患者常伴有剧烈腹痛和血性腹泻,内镜下可见黏膜广泛充血糜烂。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常规。

服用上述药物期间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用药者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应优先根治。日常注意观察粪便颜色变化,必要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出血。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