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细菌性痢疾怎么办

细菌性痢疾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抗生素治疗、调整饮食、注意休息、保持卫生等方式治疗。细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贺菌感染、不洁饮食、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播、水源污染等原因引起。
细菌性痢疾患者容易出现腹泻导致脱水,口服补液盐可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补液盐含有葡萄糖、氯化钠、氯化钾等成分,能够帮助维持体液平衡。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补液盐散或口服补液盐Ⅲ,避免自行调配浓度不当。补液期间应少量多次饮用,每次50-100毫升为宜。
细菌性痢疾多由志贺菌引起,需要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诺氟沙星胶囊、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使用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不可自行停药。诺氟沙星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头孢克肟对儿童相对安全。用药期间如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就医。
发病初期应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米汤、藕粉、稀粥等。症状缓解后可逐渐添加面条、馒头等低纤维食物。避免食用牛奶、豆制品等易产气食物,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恢复期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蒸蛋羹、鱼肉泥等,帮助肠道修复。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抗感染。恢复期也应避免剧烈运动,待症状完全消失后再逐步恢复正常活动。发热患者可通过物理降温缓解不适,如体温超过38.5℃需及时就医。
患者应单独使用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使用后煮沸消毒。如厕后要用肥皂彻底洗手,避免交叉感染。腹泻污染的内衣裤需及时更换并用消毒液浸泡。居家环境应保持通风,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
细菌性痢疾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但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日常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海鲜,瓜果需洗净去皮。家庭成员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早就诊排查,集体单位发生疫情需报告疾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