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肌肉萎缩怎么治疗

儿童肌肉萎缩可通过康复训练、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儿童肌肉萎缩通常由遗传因素、神经损伤、代谢异常、肌肉疾病、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
康复训练是改善儿童肌肉萎缩的重要方法,包括被动关节活动、主动抗阻训练及平衡协调练习。针对肌力下降可选用水疗或器械辅助训练,每日重复进行有助于延缓肌肉退化。家长需配合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过度疲劳。神经源性萎缩患儿应重点训练代偿性动作,如脊髓性肌萎缩症需加强脊柱稳定性练习。
蛋白质摄入量需达到每公斤体重1.5-2克,优先选择乳清蛋白、鸡蛋等优质蛋白。维生素D每日补充400-800IU可改善肌纤维功能,搭配钙剂能预防骨质疏松。家长需监测患儿体重变化,对吞咽困难者可采用稠流质饮食。杜氏肌营养不良患儿应限制饱和脂肪摄入,增加ω-3脂肪酸补充。
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可延缓杜氏肌营养不良进展,但需监测骨质疏松等副作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片适用于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萎缩,需持续用药3-6个月。对于脊髓性肌萎缩症,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可通过调节SMN2基因表达改善症状。所有药物均须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使用。
低频脉冲电刺激可促进失神经支配肌肉的血液循环,每周3次能减缓肌纤维变性。温热疗法配合石蜡包裹能缓解肌张力异常,水温控制在40℃以下。家长需学会居家按摩手法,沿肌纤维走向进行揉捏推拿。重症患儿建议使用矫形器维持关节功能位,夜间佩戴踝足矫形器预防跟腱挛缩。
跟腱延长术适用于严重挛缩畸形,术后需石膏固定4-6周。脊柱侧弯超过40度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周围神经损伤者可考虑神经移植或肌腱转位术,最佳手术时机为伤后3-6个月。术后康复介入时机取决于伤口愈合情况,通常2周后开始渐进性训练。
家长应定期记录患儿肌力变化和运动功能评分,每3个月复查肌酸激酶和肌电图。居家环境需移除地毯等障碍物,浴室加装防滑垫。饮食安排少量多餐,保证每日饮水量。建议加入病友互助组织获取心理支持,学校需提供无障碍设施。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肌肉损伤,可选择游泳等低冲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