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型肿瘤是什么病变类型

涎腺型肿瘤是起源于涎腺组织的病变类型,主要包括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基底细胞腺瘤等类型。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性肿瘤,多见于腮腺,由上皮和间叶成分混合构成。肿瘤生长缓慢,呈无痛性肿块,表面光滑可推动。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术后复发概率较低。典型病理表现为黏液样基质中散在导管上皮和肌上皮细胞。
腺样囊性癌是恶性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好发于小涎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易侵犯神经导致疼痛或面瘫。病理特征为筛孔状结构,由导管上皮和肌上皮细胞构成。治疗需广泛切除联合放疗,易发生肺转移,术后需长期随访。
黏液表皮样癌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两种类型。低度恶性者生长缓慢,预后较好;高度恶性者侵袭性强,易转移。病理可见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混合存在。治疗以手术为主,高度恶性者需辅助放化疗。
腺泡细胞癌多见于腮腺,由腺泡样细胞构成,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肿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实性结构,胞质内可见酶原颗粒。临床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块,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发生远处转移。
基底细胞腺瘤是罕见的良性肿瘤,由基底样细胞构成,好发于大涎腺。肿瘤界限清楚,生长缓慢,无浸润性。病理表现为大小一致的基底样细胞排列成条索或团块。手术完整切除即可治愈,几乎不会恶变或复发。
涎腺型肿瘤患者术后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监测有无复发或转移。出现面部麻木、疼痛或新发肿块应及时就诊。日常可适当按摩腮腺区促进唾液分泌,但避免过度刺激肿瘤好发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