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黏膜病变伴出血

急性胃黏膜病变伴出血是胃黏膜急性损伤导致的出血性病变,通常由药物刺激、酒精、应激等因素诱发,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上腹痛等症状。急性胃黏膜病变伴出血可通过禁食、抑酸治疗、胃黏膜保护剂、内镜止血、输血等方式治疗。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急性胃黏膜病变伴出血患者需暂时禁食,减少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对胃黏膜的进一步刺激。待出血停止后,可逐渐恢复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辛辣、粗糙食物。禁食期间需静脉补充营养和电解质,维持机体需求。
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关键,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能有效减少胃酸对受损黏膜的侵蚀。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片也可作为辅助用药。抑酸治疗需持续数天至出血完全停止。
硫糖铝混悬凝胶、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胃黏膜保护剂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隔离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病变部位的侵蚀,促进黏膜修复。这类药物需空腹服用,避免与抑酸药同服影响吸收。
对于活动性出血或出血量较大的患者,需行急诊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同时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电凝止血、钛夹夹闭等。内镜治疗能有效控制出血,降低再出血率和手术需求。
当出血量较多导致血红蛋白明显下降时,需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维持重要脏器供氧。输血指征需结合患者症状、血红蛋白水平和血流动力学状态综合评估。输血同时需监测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
急性胃黏膜病变伴出血患者恢复期需注意饮食调理,从流质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戒烟戒酒,保持规律作息,减少精神压力。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胃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如有呕血、黑便等症状复发,需立即就医。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抗血小板药物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加用胃黏膜保护剂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