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喝药呛到气管和肺表现

婴儿喝药呛到气管和肺时,可能出现呛咳、呼吸急促、面色发绀等症状。呛药入肺的表现主要有剧烈呛咳、喘息声、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烦躁不安等,严重时可导致窒息或肺炎。
药物误入气管会立即刺激气道黏膜,引发阵发性剧烈呛咳,咳嗽声音高亢且连续。婴儿可能出现弓背、握拳等身体紧绷反应,咳嗽时可能伴随呕吐反射。若药物颗粒较大,咳嗽持续时间较长且难以缓解。
气管内残留药物会导致气道狭窄,呼吸时产生高调哮鸣音或湿啰音,尤其在呼气时明显。听诊可闻及双肺散在哮鸣音,严重时呼吸音减弱。部分婴儿会出现吸气性三凹征,表现为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凹陷。
气道阻塞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新生儿呼吸超过60次/分钟,婴儿超过50次/分钟。可能出现鼻翼扇动、点头样呼吸等代偿表现,血氧饱和度可能低于90%。长期缺氧会导致意识模糊、肌张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缺氧时口腔黏膜、甲床出现发绀,最初见于口周和鼻尖,逐渐扩展至全身皮肤。可能伴随四肢末梢冰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循环障碍表现。此时需立即解除气道梗阻并给氧。
药物颗粒携带口腔细菌进入肺部后,24-48小时内可能发展为化学性肺炎或细菌性肺炎。表现为发热、咳嗽加重、痰量增多,听诊可闻及固定湿啰音。胸片可见肺段性渗出影,严重者出现肺不张或肺气肿。
家长发现婴儿呛药后应立即停止喂药,将婴儿俯卧位放在前臂,头部低于胸部,用手掌根部快速拍击肩胛骨之间5次,再翻转婴儿仰卧位用两指按压胸骨下半段5次,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操作时注意固定婴儿头颈部,避免剧烈摇晃。若症状未缓解或出现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进行气管吸引或支气管镜取物。日常喂药应使用专用喂药器,保持婴儿半坐位,缓慢少量给药,喂药后竖抱拍嗝15分钟。避免在哭闹或仰卧位时强行灌药,选择适口性好的药物剂型如滴剂或混悬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