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损伤有什么症状

肌肉损伤的症状主要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瘀斑和肌肉无力。肌肉损伤通常由运动过度、外力撞击、肌肉拉伤、慢性劳损或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休息、冷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等方式缓解。
肌肉损伤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局部疼痛,疼痛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轻度损伤可能表现为钝痛或酸痛,仅在活动时加重;重度撕裂或断裂可能出现剧烈锐痛,甚至影响正常活动。疼痛区域通常集中在受损肌肉及其周围,按压或牵拉时症状加剧。疼痛可能伴随肌肉痉挛或抽搐,尤其在夜间或寒冷环境下更明显。
损伤后局部组织液渗出会导致肿胀,通常在受伤后数小时内逐渐显现。肿胀程度与血管破裂情况相关,轻微拉伤可能仅有轻微隆起,严重挫伤可能形成明显肿块。肿胀区域皮肤温度可能升高,触摸时有紧绷感。持续肿胀可能压迫神经血管,导致麻木或刺痛等并发症。
受损肌肉的功能障碍会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上肢肌肉损伤可能影响抓握、抬举等动作,下肢损伤可能导致跛行或无法承重。慢性劳损引起的损伤可能表现为特定动作时突发剧痛而被迫中止运动。长期活动受限可能继发关节僵硬或肌肉萎缩。
肌肉内出血会在皮肤表面形成青紫色瘀斑,多出现在损伤后24-72小时。浅表肌肉损伤瘀斑出现较早且范围明确,深层肌肉出血可能数日后才显现为弥漫性变色。瘀斑颜色会随时间从紫红渐变为黄绿,通常2-3周完全吸收。大面积瘀斑可能提示严重血管撕裂。
肌纤维断裂会直接导致力量下降,表现为完成日常动作时乏力或易疲劳。完全断裂时可能出现特定功能丧失,如股四头肌断裂无法伸直膝关节。慢性损伤引起的无力多为渐进性发展,常伴有肌肉体积减小。神经支配受损时可能同时出现感觉异常和协调障碍。
肌肉损伤后应避免继续负重活动,急性期可采用RICE原则进行处理。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拉伸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恢复肌肉弹性。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有助于肌纤维修复,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跌打镇痛膏或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药物。若出现持续剧痛、无法活动或感觉异常需及时就医排除骨折或神经损伤。